她在这栋木屋中,把日子过成诗
屋主
吴笛笛,1976年出生于重庆。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吴笛笛与设计结缘始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习,这段经历完全颠覆了她对于设计师都是匠人的这一成见。出于对绘画的执着,吴笛笛选择从当代走向传统,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央美油画系第四画室,专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其实我在设计系的时候没有觉得学到的东西会对我今后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只是画画。”
吴笛笛的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看不尽的状态”。
吴笛笛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意向进行不一样的阐释,这在她早期和后来的作品当中都有体现。而与身为建筑师的先生陶磊合作创作的作品《几何山水》,融合了东方的“山水”和西方的“几何”。“我们俩对传统的东西都由衷喜欢,陶磊虽然没上过传统绘画的研究生,但是在他的空间设计中都有所体现,以前还被西方人认为是日本建筑师的创作。”
入口
在建筑的入口处有几个金属板框出的窗,引人向内探索,从吴笛笛的作品《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将要发生?》中抽取出来的“猫头鹰”小雕塑如今已是限量艺术品。
从建筑外观来看,直线、条纹与孔洞,木材、石材和金属铝板,不同的建筑语言与材料形成了有趣的互动与补充:直线条带来建筑结构的厚重感,而条纹给这种厚重增加了动感,孔洞舒展了紧张。
地下室
下沉院落中栽种着竹子并摆放着摇椅,让人忍不住想要在这个空间中度过悠闲的时光。
吴笛笛的家有一个有趣的地下室。与印象中的阴暗潮湿完全不同,这个地下的空间中充满了闲情逸趣。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在这个地下室中完美展现。
地下室的主卧室是一个包裹性非常好的空间,墙上挂着吴笛笛的作品《目光的结构》。
与下沉院落相连的是地下室的主卧室,下沉院落所带来的光线消解了地下室的压抑,也增加了更开阔的视觉效果。主人在室内就能够欣赏到院内的景色,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区隔。
男主人的工作室,空间上方就是客厅。
同样位于地下室的,还有男主人陶磊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客厅的下方,可以看到客厅中读书喝茶的区域,这样的设计方案保证了个人在拥有独立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家人间的沟通,一举两得。同时,工作室的窗外也能看到通往一楼庭院的楼梯和一片竹林。
一层
客厅是一层的主要空间,并没有很大,与一个儿童房、读书喝茶的休息区以及地下一层的男主人工作室形成错落有致的多维空间,让人可以有不同的场景选择和路径。
透过客厅巨大的落地窗能够看到一楼庭院的颜色,窗外的竹子通过光照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多了几分传统的诗意。
客厅通往餐厅的走廊稍显狭窄,却也颇有曲径通幽的意境。
客厅中多采用了黑色的家具,平衡了木料的颜色,使得整个空间沉静下来。巨大的落地窗带来了明亮的光线,使得每个角落都有阳光的照拂。
顺着沙发旁的楼梯拾级而下,便能够到达休憩之处。
这块喝茶读书下棋的区域,吴笛笛说这是一个能让她思考的空间。她最近在探索刺绣的技法与新的材料。曾经在宅子刚刚落成时,吴笛笛会担心这个“太舒服”的地方是不是会瓦解她创作的动力,但是陶磊不以为然,“建筑就是为了创造舒适的生活。”
吴笛笛在画室中,背后是她正在创作以藤为灵感的作品《不至于空无》。
提起创作,这就不得不提吴笛笛的画室。画室位于整个建筑的北面,一侧朝向竹林,良好的天光让她不由感叹“太舒服了”。如今,早已成为母亲的吴笛笛对艺术也有了新的思考。“我当时以为怀孕、生孩子不会对我有什么影响,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完整的自我,但其实后来发现我的画变化特别大。”这种变化从《几何山水》开始,到绘画系列《没有杂草》,吴笛笛愈发关注微小的生命,她对生命与艺术的思考也愈发成熟。
吴笛笛工作室的另一边,室外是一方庭院,巨大的窗景让人直接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庭院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混合运用,木材的温度与石材和铝板形成对比,木板与铝板的镂空与叠加则增强了空间的厚度。庭院在冬天变成“冰院”,夏天则是“水院”,一棵山楂树可以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
为了方便在楼层间上下,吴笛笛和陶磊在家中安装了一部小电梯。电梯旁有一块“无用之地”,但在这里可以看到楼上的光直射到地下。这束光成为了整座建筑的主轴,也营造出一种美术馆般的神圣氛围。